“全屋定制”家具标准缺失 六大问题困扰定制行业

导读:
近来,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家具行业兴起一波“全屋定制”热潮。定制家具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量身定制,“全屋定制”概念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标准缺失,定制家具在火爆的同时,也暗藏不少陷阱。

 “个性需求,量身打造。”近来,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家具行业兴起一波“全屋定制”热潮。相较在款式、尺寸等选择上皆受到限制的成品家具,定制家具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量身定制,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全屋定制”概念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标准缺失,定制家具在火爆的同时,也暗藏不少陷阱。

上海市消保委曝光了“全屋定制”存在的材质标识不规范、计价方式混乱、费用结算不合理、定制流程缺少衔接、有害物质释放缺少总量控制等六大陷阱。

全屋定制

“人造板”冒充实木

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全屋定制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普遍没有标准,或是参考相关家具或原材料标准。上海市消保委披露,在其消费体察的29件产品的合同中,均未明示该产品参照的标准。

除了标准缺失外,材质标识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在对20家企业进行的定制家具材质标识调查中,仅有4家在合同或订单上明示产品主要材质,15家企业未在合同或订单上注明家具使用木材、人造板的名称及其使用部位,另有1家标称材质与实测材质不一致。

在消费者提供的一张定制家具产品报价单中,家具材料一栏标注为“SKL英伦白橡”,使消费者误认为该家具为实木材质,而企业辩称“SKL”是实木颗粒板的意思,而“英伦白橡”指的是人造板的颜色。另有部分企业在报价单中,会以“白蜡木”“灰榆木”等实木的名称来描述产品的颜色和花色,很容易使消费者对家具材质产生误解。

定制柜子多花了近2000元

不少定制家具公司都是按照板材面积计价,单价普遍在每平方米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先由设计师上门测量,然后定制家具尺寸,再折算成面积,最后生成总价。然而,由于计算方式不透明,消费者对此也不了解,只要商家稍微缺斤少两,消费者就要被“宰上几刀”。

消费者刘先生定制一套家具,商家上门测量后提供了一份报价单。其中,一件定制隔断柜产品,报价单中注明产品按照展开面积计价,合计面积为16.64平方米。然而,通过人工测算,得出该产品的面积为12.77平方米,面积偏差达23%。仅仅一个柜子,就多报了近4平方米的面积,按照500元/平方米的单价计算,消费者要多花近2000元。这样的虚报面积,在上海市消保委的消费体察中普遍存在,29家企业中有19个样品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偏差率从0.08%至23%不等。

除了在面积上弄虚作假外,一些商家还通过调换板材厚度,更改五金件品牌、减少数量等来牟利。消费者提供的一款定制地柜,订单上注明板件厚度为25毫米,实测为18毫米,清单上明示拉手数量为10个,现场调查发现只有6个。

延伸阅读:上海市民定制柜子遇猫腻 险被四种计价方式绕晕

4种计价方式绕晕消费者

“全屋定制”计价方式混乱,并无统一标准。消费者往往被绕得晕头转向,只能被动接受。

在定制家具合同订立过程中,企业会按照不同的计价方式进行报价,有展开面积、投影面积、按件计价、延长米计价等4种计价方式。在体察的29家企业中,发现有13家的“全屋定制”按照展开面积计费、8家按照按件计费、5家按照投影面积计费,2家使用了两种计价方式,分别为展开面积和投影面积、展开面积和延长米,另有1家未明确计费方式。

不少消费者反映,全屋定制家具产品的计价方式较为复杂,一些企业针对同一套定制家具的不同产品,会使用不同的计价方式,特别是在按照投影面积、按件计价或延长米计费的定制产品中,由于结构、深度不同等问题,不同的计价方式对于消费者定制成本影响较大,由于商家缺少对计价方式的详细解释,消费者对此普遍缺少认知,很容易被坑。

协会、企业共同制定标准

除了计价混乱外,目前“全屋定制”还存在着板材标示不规范、有害物质释放缺乏总量控制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标准缺失。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表示,“全屋定制”家具产品与传统家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现行标准已不能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建议加快相关标准的制订和出台,对于全屋定制家具的商品和服务要求进行有效的规范。

为此,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等5家行业协会以及47家企业共同制定了《全屋定制木(制)家具》上海市团体标准。目前,该标准已报上海市质监局登记,并于3月15日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全屋定制”团体标准。据了解,该标准要解决的就是“全屋定制”的定制不定、规则不清、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记者:钱培坚 原标题:“全屋定制”家具存六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