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效率,如何取舍?

导读:
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而关于企业运行效率、工作速度和工作时间的管理也非常不同。

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而关于企业运行效率、工作速度和工作时间的管理也非常不同。

中国在意速度,西方讨论效率

在中国,企业也会更多地提到“速度”,而不是 “效率”,这说明我们社会目前是规模导向而非效益导向的现实。

与国内企业总是把销售规模放在嘴边而不提效率不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公司里,企业里通常不会单独强调销售。比较现代的制造企业,总是把现金流水平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利润。特别是上市公司,他们第一重要的指标是EBITDA(利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这个指标实际上综合了企业的现金和赢利规模。

中国的文化最讲面子,连公司大门都会比同等规模的美国企业大。而骨子里呢,中国人上百年来都穷怕了。刚刚脱离短缺经济时代不久,千千万万个企业家们都非常珍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只争朝夕地扩大企业发展规模,自然地构成了国家连续三十多年、欣欣向荣大发展的壮阔场面。同时,中国人讲究不露富,自然也不把利润放在嘴边。“规模那么大,利润随你想象”。

不过,清醒的企业家都意识到,再以过去三十年的成功经验继续应对企业目前和未来的问题,已经不可能那样有效了。沿海无数制造企业的老板心里清楚,他们的企业利润一年比一年少。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五力模型和中国企业的极为有利的初始竞争条件使得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得以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积累财富和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企业追求速度就等于追求效率,因为在外延式的经济房展条件下,不需要引入精益生产、平衡记分卡等复杂高级的企业管理方法。水平发展,照葫芦画瓢,就是最简单直接的赚钱方式,就好像在一个没有对手的跑马圈地运动中,跑的越快,占得地方就越多。不过,能否继续保持成功,适应时代的转型升级,让他们的成功和财富一同传给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应该是能在所有第一代成功企业家中分出高下的下一个回合。

正确制定战略和进行重大决策从跟本上影响企业发展速度

阅读世界着名企业兴衰的案例,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正确、合时宜的企业战略会在企业的生存期中起到最大的作用。比如巴菲特,五十多年间,他的价值投资战略使他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而在同期里,无数的企业却早已不知去向。

相对于西方企业,最有比较意义的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杭州意锐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总经理吴先生在浙江地区为很多民营企业提供过企业战略服务。他发现,可能至少有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从来没有认真系统地走过企业战略的专业制定流程。有很多企业家明白政府的号召,加上自身的敏锐和果断,他们的决策和努力与市场的发展事实合拍,达到了成功。不过,成功的企业家远比失败的少。而且过去成功也不一定意味着永远成功。

企业战略是企业家根据自身条件对企业发展方向、内容和路线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确的战略像舵,是企业发展速度的最大保证。一个在正确道路上行走的瘸子,可以比一个在错误道路上飞奔的健康人更先达到目的地。随着企业初始条件的恶化,以后企业选择正确战略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企业发展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我参加过多次欧美企业制定公司战略的工作流程。与中国不少企业都是老板一个人决定战略不同,西方企业大多数都是由总经理、市场销售、财务等高级领导团队共同制定,有时也会请分销商和客户的代表,可能一起做VOC(一种倾听客户声音的流程方法)。有些轻松自然,有些古板好笑,不论是总裁还是总监,每个人都要单独用一个小纸片书面回答会议主持者每一个并不太深奥的问题,然后贴到墙上,过程非常缓慢。战略制定过程有的公司是以最高领导人为主引导完成的,有些则靠外脑协助。

这些公司制定战略时主持者所引导的讨论内容总是大同小异。总的感觉是,由于市场充分的竞争,靠单个企业家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在现代竞争社会,很难再像西方一百年前,中国二三十年前那样有比较大的选择正确的几率。因此,需要运用专业的战略理论指导,发挥企业内外各功能专业人士集团的经验和智慧共同完成企业战略的选择。

决定战略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战略实施。这方面中西方差别比较大。中国的企业多半是老板心中有数,员工并不清楚。因为中国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集权文化特点,这样做似乎也是老板员工两方便。不过,我们都知道人治企业的特点,好处是决策迅速,缺点是随意性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西方上市公司通过组织再造、目标分解和平衡记分卡等手段将大的战略目标层层划分为子目标、各个单位的战略、各位领导人的具体职责和指标,这些和罗伯特·坎普兰他们讲得差不多。然后每月、每季、每年进行财务和人事考核。另一些特别强调流程的企业则会通过开会、讨论、张贴实施图等方式机械地把集团公司战略贯彻到子公司、子公司下边的部门以至最底层。

单就中西方企业决策过程本身来说,毫无疑问,中国企业的决策速度超快,一拍板就匆匆上马。西方公司就慢了许多,尤其是一些德国和英国的公司,在面对中国一日千里、瞬息万变的新兴市场时,用他们在自己国家习惯的方式应对,简直就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老牛拉车,生生就把企业在中国大赚一把的机会浪费掉!

另一方面,我也见过数不清的中国企业,整天急急火火、从来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哪怕半天时间讨论战略,他们的公司二三十年后还是在给别人代工,利润空间越来越窄。

中西方企业在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不同,也反映在公司项目的决策中。在中国,老板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定下几千万的项目,但在西方,需要层层论证和审批。买一个几百万的设备也要几个月地核算、分析。

 一次,面对大客户中国一汽加快交货速度的要求,我们的美国CEO答应一套为他们准备的、由荷兰工厂制造的生产线将在90天内到位。没想到事后那个对中国业务本来就持怀疑态度的荷兰公司负责人认为这不合流程规范,必须继续按部就班。期间他们的领导和工程师该休假休假,该旅游旅游。对于我们急得要死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欧洲人太慢、太懒了!而对于欧洲人来说,你们中国人慌慌张张地忙什么呢?那么急质量能好吗?的确,他们的产品缺陷PPM只有六十几(百万分之六十几),而我们的是几千(千分之几)。可是在中国,这就很好的嘛!但他们说,我们的品牌要求是全球质量一致。

在中国革命史上,毛主席之所以超过王明,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理,努力把西方企业决策过程科学严谨和民主的精髓与中国企业灵活快捷、因地制宜的理念相结合,是中外企业在中国共同的成功之道。

运用这样的法则,笔者在最近的一次客户项目服务中,没有听从投资人大干快上的要求,坚持等到行业专家给出系统分析和全面策划。发现项目的战略方向正确,但具体操作路线不清,且步骤策略有误,经过调整梳理达成共识。谋定而后动,虽然要放慢几个月的脚步,却可以避免投资损失。但分析过程并未如西方企业那样连篇累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