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 谜一样的“世界首富”

导读: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坎普拉德就因为过高的遗产税问题两度移民,在他的设计下,宜家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各种资本或管理上相互牵制的机构,像一个“独立于任何国家的公司”,所以没人能够说得清宜家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公司。

12月20日,外媒爆料,继苹果、星巴克等之后,另一个巨头宜家被指逃税,并成了欧盟重点调查的对象。

但目前关于宜家逃税的具体金额官方并没有透露,诸多消息中仅有此前的一份报告称,宜家2009年至2014年的逃税额可能就达10亿欧元(按目前汇率计算超过78亿人民币)。

事实未明,但人们的注意和舆论却已经聚焦宜家。毕竟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这个商业王国和王国背后的故事都显得太过神秘。

而宜家王国的神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

这个人17岁创办宜家

坎普拉德从小就有经商的天赋,十来岁就把小生意做的有模有样。

1943年,17岁的他考上了哥德堡商学院。由于不想因为学习放弃生意,进入商学院之前,坎普拉德在叔父的支持下,注册了IKEA公司,也就是宜家。

当时的宜家,整个公司只有坎普拉德一个人,主营业务是钢笔、杂货,但他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还结识了很多生意伙伴,学会了砍价等做生意的技巧,经商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丰富。

这个人17岁创办宜家

到了1946年,宜家凭借“低价营销”打出了名气,业务不断扩大,并利用当地乳品公司现成的庞大收奶车网络和渠道,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邮购销售网络。这个策略让宜家的销售市场瞬间扩大了好几倍。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邮购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四起,随之而来的是假货和次品丛生,这个行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从杂货铺到家具经销商

怎么办?

一张家具广告引起了坎普拉德的注意。“附近有许多小家具商,我为什么不试试经营家具呢?”

那段时期的瑞典经济繁荣,新建了百万套的公寓,人们对于廉价装修的需求非常大,这一切都让坎普拉德看到了家具市场的巨大潜力。

于是,他花了1.3万克朗的“巨款”,买下了一个废弃已久的楼房,整修后做成了宜家公司的仓库和展示厅的店面,世界上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宜家专卖店由此诞生,宜家开始出售从当地制造商进口的家具。

由于市场环境良好,并且家具销售的利润颇高,1952年春,宜家公司宣布,放弃所有其他业务,专门出售家具。

至此,宜家完成了“跨界”,坎普拉德也从一名“杂货商”,变成了专门从事低价家具经营的经销商。宜家家居时代就此开启。

差点被灭掉

然而,宜家的家居之路并不顺利,还差点被“灭顶”。

刚入家具行业时,坎普拉德开辟了一套新的经营模式——以零售商的身份向独立厂家采购家具,然后以家具商的身份直接把产品卖给消费者,这样一来,价格大幅降低,消费者们很是欢迎。

如此挑战规则,激起了当时行业霸主卡特尔为首的同行们的怒火。

他们联合家具商会,一起排挤和打压宜家公司,甚至连行业展销会都不让坎普拉德进入。

四面受敌,但坎普拉德越挫越勇:不让他参会,他就跟着消费者混进场,被揪出来后,转身换个装扮继续混进去;注册一系列不同的公司,替代宜家参加展销会......

这些“古怪”的招数,使得坎普拉德和宜家被人称作是一只“长着7个脑袋的怪兽”,也成为宜家在危机时期能够照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差点被灭掉

开启宜家的时代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宜家开启了独立设计家具的时代。

同时,随着当地行业巨头打压宜家的不择手段,逐渐影响到整个行业以及经销商的利益,于是各方开始联合起来大规模反对商会等对宜家采取的不合理抵制措施。

这种环境下,坎普拉德和他的宜家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版图开始扩张。

1963年,宜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办了国外的第一家分店,随后又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丹麦和瑞士;1974年开始,宜家先后进驻了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和奥地利等国;1985年和1987年成功打入了美国和英国市场。

坎普拉德

20世纪90年代,宜家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进一步巩固了欧美市场,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家具销售商,同时还开辟了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亚欧市场。

进军海外的过程并不容易,几乎每到一处,坎普拉德都会亲力亲为。

来到各国之初,宜家都会先开一小块“试验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培育后,才会大规模进入。

截至2016年底的统计显示,宜家的正式门店已遍及28个国家和地区,达到340家。

谜一样的“世界首富”

宜家王国的版图越来越大,可这么多年来它究竟攒下了多少财富,谁也不清楚。

前些年,坎普拉德常以两三百亿美元的身家登上各大富豪榜。

2004年,瑞典最大的财经杂志还曾发布一条引起轰动的消息,称宜家的价值和坎普拉德的身家一直都被低估了,坎普拉德的个人资产实际已接近526亿美元,超过了当时拥有466亿美元身家的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消息一发布,让这个习惯低调的老人很是紧张,他多次声明说,“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一直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

此后,关于他的身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数百亿、有的说数十亿,随着这些数字的变化,坎普拉德在各大榜单的排名开始剧烈变动。

在2017年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坎普拉德的名字甚至已不见踪影,他的净身家,依然是个谜。

延伸阅读:宜家从零售店榜样到电商学徒到底经历了什么?

无法窥探的宜家王国

但坎普拉德一手创立的宜家,真的早就和他没有任何瓜葛了吗?

宜家一位前高层在其书中透露,“坎普拉德的财富其实超过了很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但他编织了一张极其复杂的公司和基金会网,通过基金会和信托公司来控制宜家。”

“表面上这些基金会由一些律师管理,实际上英瓦尔对基金会的一切有绝对权力,他能够随意任命和解雇基金会和信托公司的董事。他还通过让资金在批发公司、零售公司、贸易公司、进口公司和荷兰基金会之间流动,从而名正言顺地在有商业活动的国家避税。”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坎普拉德就因为过高的遗产税问题两度移民,在他的设计下,宜家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各种资本或管理上相互牵制的机构,像一个“独立于任何国家的公司”,所以没人能够说得清宜家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公司。

坎普拉德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在当时规避战争风险,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后代遗产争夺,谁都不能完整控制和管理整个宜家公司,也包括他自己,再一个就是为了避税。

此外,坎普拉德还一再强调“宜家永远不会上市”,有分析称,如果宜家股票上市,投资人要求的公开透明可能与家族低调隐蔽财富的意愿相抵触。

所以直到现在,坎普拉德已经把他的宜家王国“建造得犹如层层叠叠的迷宫一般,没有一个外人能够真正窥见宜家王国里面的秘密。”

(作者:高璇  张婵  原标题:17岁创办宜家,缔造财富王国,他却从富豪榜“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