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宜家:背叛与学习的故事

导读:
当一群依附于宜家又盼望挣脱宜家的供应商, 遇到一个宜家学习者, 一个新的宜家开始成型。

当一群依附于宜家又盼望挣脱宜家的供应商, 遇到一个宜家学习者, 一个新的宜家开始成型。

10月18日,南京,宜家中国区零售总裁吉丽安(Gillian Drakeford)面对媒体解释宜家如何低价有道:“优势在于,我们控制了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能使每个环节都有效地降低成本。”她身边是70多位专程来 参加整整三天头脑风暴的宜家高管和消费者、学者、代工厂、媒体人士,主题是“2030——宜家中国发展远景”。

当被问及今年9月的“宜家前代工厂克隆宜家”事件,宜家大中华区贸易区域经理Peter Wisbeck答道:“当我们看到整个商场甚至产品系列都在试图拷贝宜家的时候,心里面还是有点高兴的,这说明我们做得不错。”

同一时间,黑龙江鹤哈高速,厚成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士厚坐在他的丰田凯美瑞里,从庆安县开到海林市要5个小时,这条路他再熟悉不过。下午,他将和老朋友 耐力木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跃伟、伊春市华丽木业董事长曲金昌一起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准确地说,是他们合作的所谓“克隆宜家”的嘉宜美家居卖场 (以下简称“嘉宜美”)牡丹江店接下来该怎么办。

4天前,云南昆明,辽宁丹东大昌建材有限公司的老板许志荣和两个合作伙伴离开昆明港都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明的办公室时,不免有些怏怏的,显然此行并不 算如愿。一直在为手里一块物业寻找出路的徐志荣,原本想先飞往牡丹江亲眼看看媒体炒作的宜家克隆者嘉宜美究竟如何。出发前,听说牡丹江店经营并不火爆,他 临时改变行程,南下昆明去见李俊明。李的另一个身份是嘉宜美的掌舵人、云南嘉宜美投资公司执行董事。

他们的命运多多少少都因今年9月的这起事件而发生了某种变化甚或转折——十几家宜家代工厂宣布与宜家“决裂”,而后联合推出嘉宜美大型家居连锁卖场,旨在“快速复制宜家模式,迅速占领市场,3年内开店200家”。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在这条依附于全球最大家居零售商宜家的产业链条上,每个细胞都在不安地寻找更多的利润和更多的尊严。

本刊记者分赴南京、上海、黑龙江和昆明,还原“克隆宜家”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逃离宜家”的动机和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手腕,每个权力都在伤害他人的权利,每个矫饰背后都存在真实。

成也宜家 恨也宜家

16年,是耐力木业与宜家合作的年头。13年,是厚成木业与宜家合作的年头。

“逃离宜家”之前,三家工厂曾是宜家实木家具的重量级供货商:耐力木业的百叶窗帘占据宜家全球采购量的60%以上,厚成木业的阶梯凳 接近50%的份额,华丽木业则承担了宜家拉伸餐桌的全部供货。

2011年初,耐力木业终止了和宜家之间的合作,原因是:“按照宜家的质量要求和价格,收购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此前,它不仅是黑龙江最大的家具生产 企业,曹跃伟亦是宜家供货商联合会会长。而厚成木业与宜家的决裂则发生在2012年,起因是宜家以质量问题为由单方面停止了厚成木业的供货并停止支付货 款。

虽然已经离开宜家采购体系,他们仍对宜家表露出难以抑制的在意。说到愤怒处,宋士厚已有些口不择言:“到时候,他们出一款产品,我就买回来依样画葫芦,做一批一模一样的放到网上,只比出厂价高一点的价格销售。我不怕他们告我,最好来找我打官司,我好跟他们算旧账。”

愤怒的宋士厚承认,和宜家有过一段蜜月期。

“我是从无到有,接着宜家订单成长起来的。”1999年,宋士厚开了个小家具作坊,能和宜家对接上堪称幸运:“最初,宜家的目标是想要与国营大厂合作,但人家不给他干。宜家又急着找合作伙伴,因此放宽了对供应商要求,我们就进入了宜家的视野。”

此时的宜家确实急于寻找供货商。1997年刚刚设立中国零售办公室,1998年在上海开业的首家门店和次年开业的北京店让宜家在中国本土的采购需求骤增。

撞到机会的宋士厚就此开始为宜家提供实木阶梯凳。合作之初的几年是宋士厚感觉最愉悦的一段时间:“可能和宜家当时更需要代工厂有关,没有霸王条款,对我们关于用工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有,但并不严格。”

曹跃伟也有同感,耐力木业从1997年开始向宜家供货,主要供应窗帘和实木家具,多年来一直是宜家最好的供应商之一。1997年,与他洽谈合作的是宜家青 岛办事处,“当时有一款实木百叶窗,宜家要求我们以每平米不到9美金的价格出货,但没有10美金,我们做不了,宜家也接受了”。

订单大、付款及时、采购员客客气气,初来乍到的巨头宜家让供应商们感到日子很舒服,“那时候,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还是八点几,人工成本也低,2000年一 个工人月工资才300元”。宋士厚对旧日时光的怀念显而易见。他的厚成木业在2003年达到了巅峰,产值260万美元,工人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