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家装公司与加盟商,谁在割谁的韭菜?

导读:
剧情重复上演,谁是最终赢家?

前几天,在一个小型家装圈饭局上,聊起家装行业的大变化,太多企业和人的进进出出。很多公司做着做着就没了,剩下了数百家加盟商自谋“出路”。

过去几年,互联网家装公司和加盟商,到底谁是割韭菜的人,钱都去哪儿了?

一个话题在饭后被拉开,不同的声音也冒了出来。没人能一下子说清韭菜是谁,谁割了谁。

当资本兴匆匆地放眼六万亿广阔市场,创业者已轻松拿到数亿投资,仿佛明天即可估值百亿。而"聪明人"已经瞄准本金,套现离场。

从业者W提出他的观点,他说的“聪明人”就是其中一部分赚了钱的加盟商,这一波吃螃蟹的人。

以下,我们记录了W的观点,揭开了属于加盟商沉默的真相。

互联网家装模式的出现,巧就巧在是2015年的产物。中国装修生意在2013-2014年的时候都很好做,2014年达到了顶峰。2015年传统装修老板明显感觉到生意不好做了,获客成本和运营费用越来越高,对未来多少有点迷茫。

最开始,传统装修公司并不知道互联网家装这个新产物能带给他们什么,是好是坏完全分不清楚。当互联网家装公司推出加盟合作的时候,这些传统装修公司的老板也比较单纯,都带着敬畏之心和恐惧去了解或加盟互联网家装,极少有人是非常奸诈的。

不能否认的是,这一批加盟商的初衷还是想认真做事的,因为生意越来越难做,流量越来越贵,费用成本越来越高,可能互联网家装这种模式能突破一下,心里面也是想跟着品牌一起赚钱。

我看上了你的品牌和资方背景,我也符合你的加盟条件,双方很容易就在一起了。

确认搭伙后,双方开始谈条件,比如总部控股51%,然后给各种支持赋能(当然现在来看很多都是吹牛逼)。

第一步,不可少的把展厅建起来。按照股份占比出资,若前期装修展厅需要300万资金,总部投153万,加盟商投147万,钱筹备齐了,就开始装修展厅。

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来了,加盟商是本地的,又多年在这个行业待着,怎么可能不在展厅装修上动心思呢。明面上都是交给第三方来施工,实际都是用的自己熟悉的工人,再结合本地多年的资源,材料也有便宜的渠道,展厅装修下来也就付一点工费。

但加盟商没想着给总部省下这笔钱,最后1500平的展厅,上报了200万装修预算,而剩下的钱也就自然而然地落了自己口袋。还有前期的选址也是本地化的,无论怎么选,总部怎么参与,都避免不了暗中操作。

总部没人审计核算?有,但没用。凡是涉及到本地化的东西,永远都核算不清楚,加盟商能有一万个理由去解释,让每一笔花出去的钱看上去都很合理。所以,到这个时候,哪怕店面还没营业,仅仅靠前期展厅选址和装修的“投机取巧”,加盟商早期投资的钱就基本回本的七七八八了。

这就比较滑稽了,原本是相中互联网家装价格透明、零增项、标准化的概念,想着通过新模式减少点迷茫,最初意气风发的一拍即合,在自个展厅装修时瞬间分崩离析。也就是还没开始干呐,就又干起了老本行,用最不透明、增项最多,最不标准的方式把该“投入”那部分钱又收了回来。

展厅之后,双方第一次投资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只能搞一个开业活动了。

如果这场营销活动干的成功,开业当天接百八十个订单不成问题,总部认为自己给加盟商带来了客户,起码够忙一阵的了,殊不知加盟商的小算盘又开始了。

一场营销活动门店接了100个交定金的订单,客户是个性化的,难免有些项目参差不齐,100个订单里,肯定有20家是很好做,且保证能有不错利润的,这部分订单就会被加盟商用其他方式转走,落回到自己原有的装修公司里,也就是好的订单很容易流失或者被转私。

而那些不那么好做的订单,加盟商也不想出力,就用老的模式分包出去,加盟商自己去做大工长。最早的时候把订单分包出去,按项目订单65折结算,现在从总部85折拿了订单,依旧可以65折分包给工长,从中赚差价,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也是加盟商赚钱的地方。

最后,加盟商不用出任何营销费用,让自己的获客成本趋近于0,该花的不该花的钱都花出去了,但是赚的钱,一点没落到双方成立的新公司里去,而是在加盟商自己手里握着。这些东西,总部又很难查出来。

一年后,互联网家装公司依旧忙着开店,当初吹的那些牛逼都没实现,什么供应链啊、技术啊、产品啊,一项也没落地。如果说前面的贪婪是跟人有关系,后面加盟商不配合总部也就真的有理由了。

这个时候,合资公司账上又没钱了,需要第二轮追加投资,按照比例再投一两百万进来,投的钱,再花几个月,很快也就烧光了。

接下来,双方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尤其是总部,需要考虑要不要继续追投。早期在展厅上花了几百万,交了几年的房租,但门店还没有“盈利”。资本也不打钱续命了,融不到资了,公司账上资金链也紧张了,也没办法持续往里面投钱了, 如果不追投,那只能商量一下门店转让或暂停运营的事情了。

加盟商又不傻,暂停运营对他来说没好处。总部也找不到接盘的人,只能转给当地的加盟商(合伙人)。一个展厅值多少钱,总部说了不算,反倒是加盟商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加盟商报价多少总部给多少,他要说亏钱你还得给他贴钱,你如果不想贴钱,那就0元转让股份吧,所有“债务”都让加盟商自己来承担。

这个展厅有用吗?当然有用,尤其是已经交过展厅的租金,可以继续用。即便是最坏的情况下,把展厅拆出来的材料,也可以换成钱,变“废”为宝。

如果展厅租期到了,那怎么办?这里面还有个套路,比如加盟商原来是跟品牌A公司合资,现在A公司退出了,加盟商可以拿着展厅去跟品牌B公司谈。你看我以前加盟A公司互联网家装,现在不做了,我想做你这个B公司,我有展厅,而且装修的很好,才用了没多久,我可以让你控股。B公司一听,挺好啊,资源利用,还能少投点,双方很快又达成一致。

就这样,前面发生的故事又在另一家品牌身上重复发生。很多互联网家装都在重复吃同样的亏,掉进同样的坑。

实际上,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互联网家装公司啥都提供不了,经不起考验,自以为是的弄了一帮外行人去找内行人搞加盟,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有什么,没有什么。这个行业的水本身就是浑的,你初来乍到,很容易被认为人傻钱多。当地的装修公司何乐而不为呢,市场不好,那就接纳一个个的“颠覆者”,自然能发现操作的空间。

不过,那些真正想做实事或者太实在的人,确实都跟着总部一样倒闭了,也赔钱了。那些不是想做实事,也没有赚到钱或者割到韭菜的,要么是能力不行,要么就是反应速度太慢了。

那你说,总部傻吗?他也不傻,其实大家都不傻。总部看的是加盟商或合伙人带来的公司估值的提升,那加盟商看的是总部现在的本金,总部和加盟商,双方各取所需,没有谁是高手低手之分,也没有真正的赢家。

到最后,部分加盟商确实落到了实惠,但也只是前面吞的那点钱,毕竟事情本身没有真正做起来,无非是落一个展厅继续玩而已。这就是钱为什么没有了的原因。

后来有很多公司不做加盟,去做直营了,这样做,也很傻。

为什么?

因为2014-2016年这几年主要搞加盟的人,公司在2017-2018年倒闭之后没地方去,正好碰上搞直营的公司挖人,要求有过几年互联网家装的行业经验,这不就巧了,原来那批搞加盟的人又“恰好”符合这个要求。

但是搞直营模式又能怎么样呢,一样需要选址、装修,门店依旧玩着跳单,分包的游戏,这些事儿又被重新玩了一遍,剧情也总是被重复上演着。

延伸阅读: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传统家居业转型发展

这几年下来,确实有一批这样的人,靠这种方式套取了不少钱,尤其是互联网家装企业在资本市场融来的钱。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家装真的是又肥又壮的韭菜,一茬又一茬。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在这盘大游戏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全部是输家。如果有,那就是互联网。

(原标题:互联网家装公司与加盟商,谁割谁的韭菜?这次我们聊得赤裸裸…   作者: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