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具的4大传统经营误区

导读:
对于中式家具的种种误区几乎无一不是出于对艺术、对艺术化生活和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冲出重围的唯一出路是理念、模式的转变,是对艺术化生活、对设计的再认识。红木家具行业

 对于中式家具的种种误区几乎无一不是出于对艺术、对艺术化生活和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冲出重围的唯一出路是理念、模式的转变,是对艺术化生活、对设计的再认识。

中式家具误区

红木家具行业四大误区

误区1:好款式+大展厅=成功

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古典家具是设计家具史上最璀璨的一页。那么花重金打造一个展厅,将这些古典家具款式的精华集中在一起,是否就意味着品位和销售呢?这样的模式曾经是成功的,但在销售疲软、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今天,答案是否定的。企业不但要在产品品质方面下大功夫,也必须提升自身艺术品位,给消费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审美体验。

80%以上的中式家具多以颜色沉重的硬木制成。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堆塞过多深色调的物品会令空间非常沉闷、压抑。王世襄先生在其《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就极其精辟地指出,古典家具在空间中的陈设,贵精不贵多。然而,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企业少之又少。笔者走访过的古典家具展厅中,能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的空间陈设案例极其稀少。通过高品位展厅设计,完美呈现古典家具之美,并以此勾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红木家具企业更加凤毛麟角。

误区2:唯木论

对以黄花梨和紫檀为代表的红木的追捧,反映了国人对木材之美的扭曲性认识。不可否认,红木因其材质坚韧耐用,为制作家具的良材;又因其生长缓慢、滥砍滥伐以至资源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价格可以炒作到如此疯狂的地步。国内消费者对木制品内在价值的粗浅认知又助长了这一畸形的商业现象。笔者并不否认海南黄花梨之美,但仔细对比海南黄花梨与极其廉价的刺猬紫檀,前者的美学价值真的远高于后者吗?

珍稀红木若缺乏优秀工艺及品相的配合,产出的非但不是艺术品,反而可以被称为视觉垃圾,其制成品的价值尤不如一块完好的木料。在红木家具和工艺品行业,将良材转变为拙劣制品的例子,比比皆是。对红木企业来说,必须走出这个误区,依托高雅的艺术品位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能经受住市场和时间考验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事业的转机创造前提。

误区3:唯古典为美及古典无法超越论

与红木家具界人士谈论家具设计及创新时,听见最多的言论之一就是:唯有传世的古典家具款型是美的,永远无法超越。不少企业拒绝创新,坚守纯古典款型,认为只有这样,才代表着他们对产品品质和企业文化品位的坚持。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误解。虽然企业坚持自己选定的战略定位无可厚非,但即便是明式家具,也并非件件完美无瑕。哪怕是明式家具中最为人称道、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之款式,也由于时代变化,在功能、舒适度方面无法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以“超越”的心理来谈论中式家具的改良与设计,我们要做的,只是尊重现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周密考虑功能性、舒适性上的需求,同时延续古典家具之美,将其附加于现代家具设计工作中,从而创造出对当代人来说好用、耐用、耐看的中式家具制品。

误区4:唯市场调查论

企业在产品开发工作中,唯市场调研、唯流行趋势是论,是处处可见的又一误区。

市场调研和流行趋势调查,只能给以参照,指出市场目前的状况。消费者总是有盲从、不专业的一面,只关注自己的显性需求,并不能给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以更深层次的解答。因此,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企业家,对市场信息都要辩证看待:既不能不关心市场,也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比消费者想得更多、更深刻,才能更好地从事家具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创建出真正有品、好用、进而好卖的产品。

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是唯一出路

要走出误区,摆脱目前的尴尬局面,企业必须转变思路,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值得欣慰的是,消费者对硬木家具的喜爱并未随着购买力的低迷而消失。2015年,使用低端红木的改良中式家具设计得到了消费市场的欢迎。在4月份的深圳、东莞家具展中,出现了大批以新中式为主打产品的红木家具企业,以低廉得多的售价、新颖的款式、功能性优化的产品在展会上获得热烈关注。

前述之种种流弊几乎无一不是出于对艺术、对艺术化生活和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冲出重围的唯一出路是理念、模式的转变,是对艺术化生活、对设计的再认识。红木家具企业必须抛弃以往唯利是图的野蛮生长思维,充分意识到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并加以利用以实现自身的蜕变。

产品研发,不应再是局部雕花的修修改改,必须是大幅度的改良出新;品牌打造,不应再只是起个名字、做本图册敷衍了事,而是系统地规划筹谋;厅建设,不应再是粗放的产品堆塞,而应从体验式营销的角度真正提升品质,让消费者受到艺术、文化的感染,从而燃起拥有的欲望。

延伸阅读:怎样买中式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