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业的真相:倒闭潮是否真的又来了?

导读:
6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近5000字的深度报道,火遍了中国家具业。

6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近5000字的深度报道,火遍了中国家具业

是的,在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的中国家具业,原创的、有可读性的新闻太稀缺了,以至于但凡有些质量的文字都会被广泛传抄,争相转载,形成一景。

但是,这篇报道对中国家具业的总体描述,并不客观。

本人最近在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地区走访了众多家具企业,并与行业人士保持着密切的接触。

当下中国家具业的真相是什么?绝非小企业大量倒闭、形成倒闭潮,家具卖场生计艰难,唯有大企业在大发展。

中国家具业的真相是:家具业总体形势是健康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很强,倒闭企业不少,新创的企业也不少。在渠道方面,不少卖场生意窘迫,但是好的卖场还是被人追捧,一位难求。渠道扩张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中国家具业是当下中国没有被寡头冲击的少数行业之一,自由竞争机制在这个行业运行得很好,优胜劣汰机制正在渐渐发挥作用。

1家具业倒闭洗牌

关于生产企业

东莞的家具制造企业多如牛毛,倒闭几家企业,几乎对行业产生不了丝毫震动。上月在东莞,就有人告诉我,最近深圳倒闭了多少企业,东莞倒闭了多少企业。

而我更愿意说这样的事实:与此同时,新成立的企业也数不胜数。不少出口企业投入巨资开拓内销市场;有做工程定制的正跃跃欲试地要进入成品家具市场;有做电子商务赚了钱的要进入线下市场、实体市场。

而被广泛传播的某家“航母型”企业的消沉,几乎都没有被业界关注到。如果不是一条微信炒作出来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新闻,人们甚至不知道它已落入窘境。

我想说的是,中国家具业少有巨头,家具生产企业的新建与倒闭,都不必当成惊天动地的大事。它们根本不能算具有行业指标意义。

仅就家具制造业而言,总体上还算是正常、有序的,竞争的残酷程度也远不及家电、手机等高度工业化的行业。

关于经销商

最近关于经销商罢市、跟业主理论要求降租甚至斗殴的新闻,公众没少看见。但是新卖场不景气,与经销商发生激烈冲突的事,可以说是陈年故事了。现实版的故事新编,当成热闹看看也就算了,如果当成家具零售业整体衰落的证据,可能就有点雾里看花了。

销售商的利润确实有所下降,但是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好的卖场仍然在为销售商创造着利润,新的卖场如果各方面条件不错,还是会有经销商入驻。

那些经验不足、想以小投资搏大收入的经销商,被卖场“坑”住的事,不仅是现在会频繁发生,今后也会频繁发生。毕竟家具业的零售利润,一直以来都被各路民间投资看中。今后这样的投资失败而引起的纠纷仍然会一再上演。

事实上,随着不少制造企业强化销售管理,引入规范运营机制,不少经销商的经营难度不但没有加大,反而是减小了。这部分经销商为数不多,但是代表了一个向上的趋势。

关于卖场

卖场也在分化之中。

国内连锁卖场巨头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原有的卖场运营机制也在不断生变。例如开更高端的卖场,例如鼓励开大店、独立店,例如卖场运用自身资源帮助落后经销商增加销量。

当然,整体转型的卖场也不在少数。

卖场的过剩是事实,从绝对数看,多数销售商经营艰难也是事实,然而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哪一行又好过家具业呢?

就在中资卖场里的经销商似乎集体抱怨经营压力巨大的同时,外资的宜家家具不断地在中国攻城掠地,不断开卖场,挤占着原本属于零售商的市场份额。

宜家所到之处,体量庞大,顾客如云,利润可观,似乎战无不胜。这样的事实,你倒是说:中国的家具卖场真的多了,还是少了?

关于电子商务

说到电子商务,中国家具业成功的事例似乎不多,传统家具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

但是由于中国家具业的高度分散性,总有具有独立探索精神的企业勇敢地站出来,为整个行业树立标杆,做出表率。

最近媒体报道的某知名儿童家具企业就创造了实体店与网店完美结合的电商模式,这一堪称革命性的改革,让众多陷于电子商务焦虑症中的企业似乎看到了方向,有了学习的榜样。

中国家具业并不是如激进评论人士所言是素质低下的行业,这一行业因其自由、散漫,而藏龙卧虎,具有十足的创新精神,常有革命性的壮举。电子商务与传统模式难以嫁结、看似无解的难题,这么快就得到破解,中国家具业的先进性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中国家具业的从业人士完全不必气馁,不必被一轮又一轮、似乎没有止境的“倒闭潮”吓倒,如果以此作为自己不必进取、随波逐流的借口,那就更是大错特错、误入歧途了。新闻业的特点决定了媒体永远需要吸引眼球的文字,而资深的行业人士永远有着自己的主见与坚持。

家具业正与时俱进,一切正常!

(原标题:家具业的真相——倒闭潮真的又来了? 作者: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