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木匠”巧夺天工 造民国“微家具”

导读:
搭伙养老、阖家欢乐、结婚新房……一组组的老物件,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点滴,让人觉得走进了传统生活文化馆。其实,这是河西区挂甲寺街麦格理社区、今年81岁的常桂升老人家里。

搭伙养老、阖家欢乐、结婚新房……一组组的老物件,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点滴,让人觉得走进了传统生活文化馆。其实,这是河西区挂甲寺街麦格理社区、今年81岁的常桂升老人家里。

微家具1.jpg

微家具.jpg

退休后,常大爷就迷上了微缩家具,用装修边角料制作的仿古家具模型,有上百件。4年前,77岁高龄的常大爷开始学习泥塑,如今一个个泥塑人物在他的手中栩栩如生。曾经的“家具展”,也因为这些泥人的搭配,成为一组组的“生活展”。

常大爷曾是天津家具二厂的工人,不但对家具的构造、工艺了如指掌,而且对这些物件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家具只要从我眼前一过,自己脑子里马上就闪出来‘图纸’。它们在别人眼里是家具,在我眼里就像是老伙计似的。”常大爷用来做家具的材料,都是木工下脚料、废弃的装修材料。常大爷的“处女作”是一套老式民国家具。什么“被套”、“连三桌子”、“顶箱立柜”等等,如这些好多早已失传的家具,却被常大爷做得巧夺天工,所有的柜门都能打开,所有的门扇都能转动,门上还镶嵌着用废石材做的“玉石”,而这些匠心独具的作品以前还是一堆没人要的破烂儿。“这‘被套’是老年间家里装衣被用的,讲究是‘樟木芯、红木边’。咱用的都是下脚料,合页是把旧家具的大合页拆下来分成小块,再重新打眼……”谈起这些家具的渊源和工艺,老爷子说得津津有味。

4年前,挂甲寺街的市民学校开设了泥塑课程,每周六两个小时的课程,常大爷从不缺课。“刚开始捏出来的就是四不像,做一个毁一个。”常大爷在学校上完课后就买了几块陶泥,不断在家练习,家中的小阳台被他改成了工作间。“我现在看见电视上、报纸上有合适的图样就存下来,有些生活图片就直接被我做成了整组摆件。”在常大爷家,门边的大鱼缸里是一组清末宫廷戏台,看戏的宫娥神态各异,非常传神。屋里的柜子中,也有几组摆件,有些展现了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景象,还有的是神话故事人物。老家具加上泥塑人物做搭配,把微缩家具放到生活情境中,仿佛让家具也有了灵魂。

谈起自己“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常大爷如数家珍,说:“有时候看见一块合适的材料,有了灵感,就废寝忘食,弄得老伴儿都担心我的身体。老年人总得有点事做,才能让自己的晚年更精彩啊!”

(原文标题为:81岁“老木匠”巧做民国“微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