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婚房家具 重现闽南侨乡婚俗文化

导读:
刘洒治夫妇向晋江市博物馆捐赠出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婚房家具及婚嫁用品,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闽南侨乡婚俗文化。

60年前,晋江侨乡的婚房是怎样布置的?都有着怎样的一些婚俗和陪嫁品?

蔡芳永、刘洒治夫妇捐赠的婚房用品

蔡芳永、刘洒治夫妇捐赠的婚房用品

近日,晋江永和镇坂头村的香港乡贤蔡芳永、刘洒治夫妇向晋江市博物馆出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婚房家具及婚嫁用品,包括有九曲双只桥34堵金漆木雕眠床、金漆木雕五抽屉大连柜、三抽屉中连柜、金漆木雕脸盆架、金漆木雕四尖方橱(衣橱)、2条红漆地描金长椅等,还有闽南传统婚俗女方陪嫁所需的物品等。虽然历时半个多世纪,但不少主要捐赠品至今完整如新。

刘洒治说:“这些捐赠品都是自己当年的结婚用品,很有纪念意义,目前五个子女也都在香港,捐赠给博物馆,希望为以后子孙回乡多留一个念想”

晋江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蔡芳永、刘洒治的这批捐赠也是今年晋江市博物馆接收到的第三宗社会捐赠,此前有民间捐赠了1938年晋江赖厝街修水利建卫生院石碑1方(件)、东石菌江黄氏后人捐赠一份清康熙圣旨。晋江是慈善之都,文物慈善屡见不鲜,社会捐赠一直是晋江市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蔡芳永、刘洒治夫妻所捐的这批藏品保存得完好、完整、完备,除了婚房家具外,还有婚俗的相关用品,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闽南侨乡婚俗文化。”

晋江市博物馆给蔡芳永、 刘洒治夫妇颁发捐赠证书

晋江市博物馆给蔡芳永、 刘洒治夫妇颁发捐赠证书

坐着“花轿”

从龙湖嫁到坂头

这批捐赠物品,原来一直放在蔡芳永、刘洒治坂头村老家古厝二楼。

刘洒治说:“因为公公在菲律宾营生,所以他们夫妻在新婚后的两三年里,也陆续离开了老家,经香港中转,去了菲律宾,虽然后来1986年返回香港定居,但是晋江老家的这个房间一直还是保留着原来的布置。”

说起当时结婚的情景,刘洒治还记忆犹新:“我的娘家在龙湖,当时婚礼是按照传统古礼举行的,坐着八人抬的花轿,从龙湖翻山嫁到坂头来。当时婚礼还比较隆重,除了有宴席外,还演了三晚的戏。”

此次捐赠中的一些物品,如漆篮、剪、尺、热水瓶、水杯,甚至是脚桶尿盆等就都是刘洒治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

如今古厝因为晋江“高铁新区”的建设而即将拆迁,80岁的刘洒治也带着家人从香港回到永和,提前对老宅的相关物品进行整理。她说:“‘高铁新区’的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地方的发展,对于高铁新区的建设理应支持。”

延伸阅读:浙江平湖姚某向市博物馆无偿捐赠近代家具

捐赠的四尖方橱(衣橱)牌楼上刻有两位西洋人和家具的定做时间

捐赠的四尖方橱(衣橱)牌楼上刻有两位西洋人和家具的定做时间

婚房家具漆金

用掉半斤黄金

在闽南的婚俗中,女方陪嫁有生活用品,男方则要提前准备婚房所需家具。

蔡芳永的父亲出洋在菲律宾,家中的婚事由母亲和族亲帮忙筹备。蔡芳永的堂妹、70多岁的蔡碧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婚礼虽然是1961年举行,但是1958年家里就开始定制婚房的这一批家具,当时家中还拿出了半斤的黄金,给师傅们用来为家具漆金。”

近日,晋江市博物馆组织人员到坂头村拆运这批家具时,由于不少家具的体量大,无法从楼梯搬下,不得不从二楼的阳台吊出,这也引来了不少附近村民来围观。其中,今年87岁的蔡乃电和他的弟弟蔡乃信正是当年负责制作这一批婚房家具的老师傅。

蔡乃电说:“这一批婚房家具的工艺在当时属上乘,备料、木工、刻花、油漆、安金等制作流程多,参与的师傅也多。主人家在当地是富有的华侨家庭,家具的安金确实用了半斤的黄金。此外,在刻花上除了传统的戏曲人物雕刻外,还根据主人家的要求,为四尖方橱(衣橱)做了牌楼。牌楼上的刻花有两位西洋人,这也是当时一些华侨家庭喜欢的中西合璧的样式。”

这一批婚房家具还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如梳妆桌有“同心同德”“建国建家”的字样;金漆木雕的中连柜中还有“建设社会主义,提高新技术革命,改进农业大生产”的字样。

如今,这批婚房家具和婚俗用品已经“入住”晋江市博物馆,博物馆也将于今后择机进行展出。

(记者:董瑞婷 林清哲原标题:永和乡贤将自己60年前婚房家具捐给晋江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