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丁字形接合介绍

导读:
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家具的一大特征,而丁字形接合是榫卯结构中的一种,在许多古典家具中被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丁字形接合的造法和实际应用。

大自桌案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联接,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都是丁字形接合的例子。

《博物馆馆藏》明清家具方材丁字形接合

《博物馆馆藏》明清家具方材丁字形接合

丁字形接合有圆材、方材之分,二者造法是不同的。

首先来看一下圆材的丁字形接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

倘交圈的话,以圈椅的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里半留榫,外半做肩。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淤,固有“飘肩”之称。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或称之日“蛤蟆肩”

圆材丁字形接合(横、竖材粗细相等)

圆材丁字形接合(横、竖材粗细相等)

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不交圈)

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不交圈)

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交圈、榫卯用蛤蟆肩)

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交圈、榫卯用蛤蟆肩)

方材的丁字形接合,一般用交圈的“格肩榫”。它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之分。

延伸阅读:明清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浅析

“大格肩”即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所谓的“撺尖入卯”,“小格肩”则故意将格肩的尖端切去。这样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去一些,借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小格肩)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小格肩)

同为大格肩,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造法。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实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榫”。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固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实肩)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实肩)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

横材有的来自直材的正、侧两面,都与直材丁字行相交。所用榫卯,小格肩、大格肩、实肩、虚肩,均可在实例中见到。需要指出的是插入直材隐而不见的直榫还有不同的造法。有的两榫同长,尽端格角相柢;有的则一长一短,不格角,长的为透棒,短的则顶在长的榫上。

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

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

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角相抵)

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角相抵)

丁字形接合也有不用格肩的所谓“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往往在横竖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况下才使用。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齐肩膀)

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齐肩膀)

或用在腿足为外圆里方而枨子则为长圆,它们也难以交圈时才使用。如果横竖材均为方材,又在一个平表面上,那么只有粗糙的家具才不格肩,而用齐肩膀。值得注意的是精制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子,多数四面全用格肩榫,较粗糙的则正面用格肩榫,侧面和背面用齐肩膀;更为粗糙的四面一律用齐肩膀。由此可知在工匠心目中,齐肩膀是简便而不大受看的一种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