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条腿”风格家具

导读:
所谓的“36条腿”,是对我国上世纪50-70年代一类家具风格的俗称。其本质是我国家具业由传统家具向现代家具过渡的一种折衷的形式,也可以看作是简约化了的海派家具,是我国短缺经济时期的一种家具解决方案。

所谓的“36条腿”,是对我国上世纪50-70年代一类家具风格的俗称。其本质是我国家具业由传统家具向现代家具过渡的一种折衷的形式,也可以看作是简约化了的海派家具,是我国短缺经济时期的一种家具解决方案。

“36条腿”家具其原意是指一套家具有36条腿。每件家具有4 条腿,那就是说当时流行的这套家具由9件家具构成,通常包括大衣柜、五屉柜、床、床头柜、小方枱及4条板凳。如果配2个床头柜,就有40条腿,已属于较高档次的配置。因为配两个床头柜就意味着床可以两边上下,是用于较大的室内空间。

“36 条腿”的功能相当完善合理。大衣柜一侧可以满足挂长大衣的功能,另一侧的搁板可叠放衣物和被褥等功能,门上常嵌有银镜,两门柜则嵌在一侧的门上,三门 柜 则 嵌 在 中间的门 上,以观着装效果。五屉柜或小衣柜往往是一边设门,内置挂衣棒用于挂短上衣,另一边为五个抽屉,以便按家庭成员分别存放常用衣物。柜面后侧常装置一横向条形银镜,柜面上常放置花瓶或工艺品,与镜像相映成趣,给当时清贫的家增添几分情趣。两个衣柜搭配足以满足凭布票计划添置衣物年代的存衣功能。床为高低平板床,常设1.2、1.35、1.5米三种规格,常置于室内一隅,只需一个床头柜,以便节约室内空间。另外的小方枱和4条小板凳是进餐或小憩用的,适合于新婚小家庭之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这样一套家具不知要耗费多少心机。价格虽不贵,约400 多元一套。但对年轻的员工而言,也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36条腿家具

短缺经济时期的上海年轻人仍表现得十分布尔乔亚(Bourgeois),他们自己动手裁剪和加工合体的服装,自己动手做皮鞋,自缝手袋。他们装配的HiFi,震得楼板尘土飞扬。没有熨斗,他们便用盛满滚水的大口杯代替,或将折好的裤子压在枕头下,第二天又可以看到裤缝分明的效果。冬天,布票不够用,就买个假领子穿在毛衣内,看上去就和真正的衬衣没有两样。上海年轻人唯一不能自己动手做的就是盖房子,至多能在板棚房的门外用油毛毡搭个收存煤炉子的小厨房。50 年代以来,上海除了在浦东和城乡接合部为国有企业和市民盖有一批新村外,浦西老城区几乎就没有任何变化,南京西路的国际饭店保持其最高建筑纪录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 80 年代。反映住房紧张这一现实的典型事例是我当时一名同龄朋友,平时与父母同居一小室,只能摆一张床供父母用,他自己就长期打地铺,结婚那天让新婚夫妇在床上睡一晚以示祝贺,婚后和新婚妻子照常睡地铺。因此“36 条腿”的家具是最能反映这一现实并适用于这一居住条件的家具。

相关阅读:家具是一部史书

“36 条腿”家具虽然形制单一,但仍有不少变化的款式,主要是通过脚型、线型、线脚和拉手的变化而实现。脚型是丰富多样的,1977 年上海竹木用品工业公司家具研究所编制的《家具图册》中就列出了80余种脚型。常用脚型有亮脚、塞脚和包脚,其中最多的还是亮脚。亮脚又有弯脚和直脚两大类,弯脚的形状和弧度又可以变化出许多款式。直脚也有简有繁,繁杂的柱面要铣出一组槽,如同希腊柱式,还有的是在下端包铜套。

线型即柜类家具的顶板、面板、侧板等部件的可见边缘设计成型面,以丰富细部造型。当时有一套叫“捷克”式的“36条腿”家具,就是侧板线形参照当时“红灯”牌收音机外壳的侧板微微外凸的折线和斜面造型,当时十分流行。

线脚即门、屉表面的封闭线脚装饰图案,是借用了西洋古典家具的常用装饰手法,也是海派家具装饰手法在“36条腿”家具上的传承。

“36条腿”家具对脚型的重视,这也是海派家具的特点。当时有“南方的脚北方的帽”这一说法,就是说南方的家具就和南方的山清水秀一样,追求的是轻巧和秀美。而北方的家具多强调柜顶帽头的装饰,就和北京的山雄水阔一样,有一种端庄威严之美。

从实用的视角看,南方的梅雨天,广东叫“回南天”,长时段阴雨连绵,家具极易发霉,安装脚架则有助于空气流动,减轻霉变的影响。今天为什么南方照样可以使用没有脚架的板式家具呢?我想与今天普遍使用空调和抽湿机不无关系,当然也包含了消费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