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堆里的贵族 明式家具大师王世襄

导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珍贵的家具流落民间,好多都往海外流失。张德祥就建议王先生给文物局写封信,说海关也许还不认识这些文物,必须及时制止这种行为。王先生办到了,从此北京古家具外流少多了,东西也就便宜了,有些东西从三千元降到了一千元。

冲冠一怒为佛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珍贵的家具流落民间,好多都往海外流失。张德祥就建议王先生给文物局写封信,说海关也许还不认识这些文物,必须及时制止这种行为。王先生办到了,从此北京古家具外流少多了,东西也就便宜了,有些东西从三千元降到了一千元。

1990年,张德祥发起筹办了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在北京智化寺开办展览和研讨会,王先生和张德祥都参加了,而建于明代的智化寺当时正在进行修理。会间,张德祥发现寺庙工作人员将一个稍微有点破的大肚弥勒佛直接就当垃圾扔掉了,便马上告诉了王先生。没想到王先生大发雷霆,连蹿带跑就到了寺庙后院,找到寺庙领导大骂一通,让他们赶紧把东西从垃圾站捡回来。“王先生平时很平和,为这事简直就是怒发冲冠啊。本来这是不归他管的事,但他对文物有极大的热爱,所以也就不管这么多了。”张德祥说道。

平民堆里的贵族  红木大师王世襄2.jpg

王世襄先生喜欢收集一些小玩意儿

张德祥还跟王先生一起参与过两场官司,当然也都是在管闲事。第一次是一个老掌柜放在院子里的黄花梨案子被偷了,他拿着一张照片来找张德祥,想让他帮忙找王先生出证明,说明这是一件很珍贵的家具,足够公安局立盗窃案的金额标准。本来张德祥觉得王先生可能有所顾忌,没想到王先生不假思索,拿起笔就写,最终公安局成功破案。第二次是太原有对老夫妇在出门买菜时家中的黄花梨架子床被人偷了,托张德祥找王先生出介绍信去文物局开证明,最终也追回了文物。

王先生从不随便搞鉴定,但经他认定的物品却样样珍贵。比如有一次,经张德祥介绍别人送来了一批微型明式家具,是按原件比例缩制的,十分精致,人家还没开口,王先生就替他写了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报告。还有一次,一个广东藏家托张德祥送来了一张铁力供案照片,说是一个清代房子里发现的,样子十分精美壮观,王先生看了很兴奋,马上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如今它已成为世人皆知的重器了。

平民堆里的贵族  红木大师王世襄2.jpg

王世襄夫妇

平民堆里的贵族

张德祥形容王先生夏天穿的背心是小兵张嘎看瓜地时穿的样式。他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王先生常穿着一件破大褂,在他家楼下喊:“祥子,我给你带好东西了!”当时楼下的大爷大妈们都觉得这老头是收破烂的。“王先生是平民堆里的贵族。他不但平易近人,而且生活情趣特高。要知道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是见过世面又放下架子的人,他一直真实生活着,做什么事都是发自内心的。”张德祥评价道。

王先生是个很有童心的人。没认识张德祥多久,王先生就领他去了自家的小闲屋,找出自己十几二十岁时的玩物,眉飞色舞地向张德祥介绍那些工具:“祥子,你看,这是套狼的,这是捉獾的。”张德祥一看,这套狼的就像刑具一样,王先生还忍不住要兴奋地比划半天。王先生还给张德祥介绍,当时为了训练狗去捉獾,要把狗耳朵、狗尾巴修理一番。到了为《明式家具研究》拍照时,王先生又请张德祥来搬家具,张德祥一看王先生搬铁力香几就直乐。“王先生有一米八多高,他还把香几的腿给端起来,身体都是往后仰的。那种姿态就像一位母亲对孩子一样,虽然累,但很开心。”张德祥描述道。他觉得,自己后来玩家具玩到发疯,身上也有王先生的影子。

王先生原是全国烹饪大赛顾问,对吃特别讲究。张德祥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菜市场物品还很紧缺,于是王先生等它一开门就跑进去。每样吃的王先生就专买一家的,比如香菜只买北京某个地方种的。豌豆一年中就只有一个礼拜买来吃,因为王先生觉得那时的豌豆最好吃,一吃就连着吃两三顿;茶叶从来不喝别人的,单喝自己配的茶叶。西瓜王先生一买就买十几个,放进他家一个巨大的冰箱里,有一个衣柜那么大。

王先生被誉为“京城第一大玩家”,这点张德祥也深有体会。王先生曾给他讲,在冬天他常常将蝈蝈揣进棉袄里,待到别人家后再把它们拿出来,蝈蝈就开始叫唤了起来,这让王先生十分骄傲。还有一次,张德祥碰见王先生,他说要去给蝈蝈点药,这让张德祥很是纳闷,给蝈蝈上什么药啊?原来,王先生嫌两只蝈蝈叫声不好,觉得是两只翅膀不对称的原因,就去找药给蝈蝈点上,让它们的翅膀对称了,这就是王先生的“校音”工作。

相关阅读:古董家具收藏家张德祥 为收家具夜半听驴叫

未临沧海难为水

王先生倡导“玩就要玩出个名堂”,这在和张德祥共同进行家具研究的一些事中可以得到体现。张德祥介绍道,当年为了给《明式家具珍赏》中的家具拍照,王先生首先要对家具进行修补。本来用乳白胶就可以,但那样粘上了就不容易打开,王先生称之为“破坏性修理”。为了修理后家具依然贴近原貌,王先生遵循古艺,使用鱼鳔胶,那是最有韧性、最上乘的胶,可逆性好,后人可以打开重新修理。为了找到这种南方人当作补品的物品,王先生还专门托水产公司的人买,因为当时在北京买不到。就这样,王先生修补时完全没动家具的外观,于是修得很慢。“这体现了王先生的职业道德,有一种对后代人负责的态度。”张德祥说道。

拍照是在王先生家门口进行的。由于住的是杂院,王先生还得等邻居上班后才开始照,一旦天公不作美或是有小孩在院子里面就很难成功。就算这样,王先生还是照了两遍,因此出书很慢。

平民堆里的贵族  红木大师王世襄2.jpg

在《明式家具珍赏》中收录了25件来自北京硬木家具厂和北京木材厂的家具,这些都是张德祥发现并介绍给王先生的。每逢工人休息日,王先生和张德祥就去厂房拍照。那时是初春,乍暖还寒,大家都还穿着棉袄,屋里却没暖气。家具就放在背景纸上,如果想要挪动它们,就得脱鞋踩在很凉的背景纸上。“大家都劝王先生别去动家具了,但他非得自己搬!”张德祥形容道。而且往往其他人都觉得摆好了,王先生还觉得不满意,生怕家具某个部件被遮挡了。

1985年,王先生写信给张德祥,想请他写一个“北京木匠工具一览”,放在王先生将出版的《明式家具研究》附录里。此后三年多,王先生一直来信询问此事,但张德祥生怕写得不细致,三易其稿,直到1989年才写完,最终没能赶上出版。 “很遗憾。”张德祥说道。

平民堆里的贵族  红木大师王世襄2.jpg

王世襄先生藏品

张德祥介绍到,王先生在学术上有一个未竟的心愿:写中国家具史。“王先生把黄花梨这个中国家具中最重要的部分或者说是顶峰讲透了,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他一直想写家具史,这是他曾在大学讲演的题目。”张德祥说道。王先生一直没写的原因是觉得材料还不足。而等到商品大潮兴起后,家具品种越来越丰富,最终在两年前王先生告诉张德祥:“现在可以写了,但得靠你们这代人写了。”

张德祥记得王先生曾为《可乐居明清民间家具》写序,那是一本介绍明清时期柴木家具的书,恰恰是王先生所不了解的领域。王先生起的题目为《未临沧海难为水》,里面写道自己对这本书的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不敢轻易下结论,但请大家好好研究。

伺候自己的眼睛

张德祥介绍道,王先生特别喜欢家里的两件家具藏品。第一件是一张紫檀大书案,是他坐火车去南京买的。那张案子用料坦荡、足实、坚固,王先生在上面摆满文玩,朝夕相伴。第二件是一张铁力香几,王先生的好友陈梦家也有相似的一只,他们互相都想对方那件,但最终谁也没给谁。张德祥如此形容这张香几:诗意流畅,圆浑古朴,厚重遒劲,带有书法韵味。

王世襄 紫檀大书案.jpg

王世襄先生与他的紫檀大书案

说到王先生对家具的欣赏标准,张德祥认为,王先生最喜欢明式黄花梨家具,因其流畅、清新、含蓄,这也是王先生研究最多的家具材质。当然,王先生也收符合明式家具流畅、雅致特点的各种材质的家具,但他有一个条件:一定要是原装货。

在风格上,王先生喜欢书房家具,要有文雅之气,而不喜欢庙堂式的家具,比如皇家的紫檀家具,觉得太霸气,没有士大夫气。另外,他还喜欢独特的、绝无仅有的家具。“这是因为他买家具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自己玩,为了伺候自己的眼睛。”张德祥解释道。

在张德祥看来,王先生是个永不言败的斗士。王先生也跟他说,“动乱”让他失去了太多时间,所以一研究起学问来就很玩命。张德祥很欣赏王先生的文风:“他没有一句废话,惜字如金,但也亲切通畅,谁都能看懂。”傅熹年先生曾写道,王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是一部不受个人爱好和时代风尚所左右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又兼顾欣赏性的学术著作。田家青先生也曾指出,王先生研究明式家具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具体器物及其艺术性的鉴赏范畴,他是在提醒人们抛弃浮华,崇尚朴实,善待自然。

杨乃济先生曾送给王先生一句评语:你有“傻劲儿”和“狠劲儿”。田家青先生则认为,正是凭着这样的品质,王先生将其学术成就“玩”到了出类拔萃的高度。更为可贵的是,这些重要的学术成就都是他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新领域。由于他的介入,那些衰落甚至濒于失传的传统文化得以重新焕发生机。通过他的努力,中国人在诸如家具这类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上拥有了发言权,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传统器物的认识。王先生可谓拂去了散落各处的“珍珠”表面上的尘埃,将它们串连在一起,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如同黄苗子先生评价的那样,王先生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从不被人注意的角度上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九十四叟书绝笔

和许多照片上精神矍铄的模样大不相同,94岁的王先生显得异常憔悴。当时张德祥为了给鲁班祠揭幕,特地前去求老先生题字,没想到却成为了王先生的绝笔。张德祥曾住在鲁班馆边上,那地方也是王先生以前经常光顾的地方,有很多出色的木匠,是北京很有名气的传统字号。高碑店家具一条街创办后,张德祥觉得偌大一个北京城应该有一个纪念木工先贤的地方,于是就想在高碑店复建一个鲁班祠,最终如愿。

平民堆里的贵族  红木大师王世襄2.jpg

王世襄先生藏品

和之前做很多事情时一样,王先生工作态度依然认真严谨。原本张德祥知道王先生很久不写大字后,便只想让他写小字,之后再放大就行。然而王先生不肯,觉得这是件大善事,必须认真对待,于是连写一个礼拜,写书近十条,光是落款就打了三次草稿。

张德祥那时天天六点就得起床前往王先生家,因为老先生只有上午那一阵有力气,睡了午觉后就没精神了。于是,从早上7点开始,王先生就在没有空调的家里奋笔疾书,热了就光膀子。当时王先生家的纸不够长,张德祥便转遍整个北京城去买适合的纸,好不容易买到了,不料王先生却说这纸太薄了,结果让张德祥来回折腾了三四次。

相关阅读:家具收藏圈的修行者 古家具收藏家老谢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