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红木圈椅的特点

导读: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是由交椅发展而来,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大多成对陈设,很少单独摆放。

圈椅,俗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圈椅自五代《宫中图》和宋人画《会昌九老图》以后,出现得不多,到了明代时期又开始兴起。曲线圆滑、流畅似罗圈,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条曲线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 

只有圈椅,坐起来休息的时侯,不仅肘部有所依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能得到更好的休息,这是圈椅的一个最大优点。再加上圈椅的椅背做成了与人体脊椎相适的“S”形或“C”状,并与座面形成100度的倾角,人坐在椅子上,后背与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韧带和肌肉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圈椅的靠背和扶手连在一起,圆形靠背顺势而下,造型优美,符合使用要求,而且四足稳稳落地,椅面像卡子一样卡住整个椅子,非常牢固。另外,圈椅和其他椅子相比坐起来更舒适,因为其他椅子的靠背和扶手之间都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当人坐在上面休息时,小臂可以搁在扶手上,但大臂悬空,不能充分地得到休息。 

延伸阅读:古典红木家具之圈椅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是由交椅发展而来,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大多成对陈设,很少单独摆放。 

明代圈椅 

明代家具讲究简练、流畅的线条之美,明式圈椅继承了明式家具的这些优点,椅圈自搭脑处顺延而下成扶手,背板呈“S”形,饰以小浮雕,椅面之下设壶门券口,底枨采用“步步高”枨法,扶手顶端或云头上出现雕花,更加美观。这些都是典型的明式特征,是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到了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还有一些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在明朝属新鲜的椅子类型。 

延伸阅读:明式家具的基本特征

清代圈椅 

清代家具以繁复为雍贵,化简素向厚重,把简洁典雅的明式家具转化为繁缛富丽的清代特质。圈椅在清代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线条平直硬拐,靠背也变的平直无曲线,而且多垂直于座面。清代圈椅随着雕刻的增多,靠背的形状也不再局限于明代的长方条型,座面下出现罗锅枨或霸王枨装饰,椅腿下端的直枨上方,有脚踏的出现。随着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统治者体现到家具上的追求,一是体积加大,二是装饰一味趋细趋腻,清代圈椅已不如明代那般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