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餐桌文化 洛可可风格贯穿其中

导读:
餐具仿佛法国艺术的一面镜子,不难发现,这些18世纪的餐具和谐地散发着当时的法国艺术气息

法国历史上有几位美食家国王,率先提倡使用刀叉用餐的亨利四世、首创法式伺服餐桌文化的路易十四,还有会亲自下厨,并自创法式洋葱汤的路易十五。他们对餐桌文化的推动,令法国餐饮在18世纪有了里程碑式的变化。

法国路易32人十五长条桌.jpg

“法国五月”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法国餐具的光彩──跨世纪法国文化遗产与现代餐具艺术”近日在香港九龙园方商场拉开帷幕。展览中的200余件展品,均是由法国本土制造的从18世纪至今的不同年代的餐具。

一张32人位的狭长餐桌无疑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餐桌的布置仿照路易十五送给情妇庞巴杜夫人的那一张,桌上的餐具则全部是产自18世纪的真品,32只法国本土制造的瓷盘分别摆放在每个座位前。

本土瓷器的制造可以算是法国餐具艺术的历史转折点。“瓷器在法国只有上流社会才用得起。在这张餐桌上你只能看到瓷器和银器,就是因为上流社会为了显示他们高贵的身份。平民百姓的餐具都是木质或陶土的。”本次展览策展人、法国艺术历史学家凯瑟琳·阿敏詹(Catherine Arminjon)说,直到18世纪中叶,法国才找到适合做瓷质餐具的土壤,瓷质餐具制造才在法国发展起来。

找到32只18世纪法国的相同风格的盘子并非易事。“这应该是亚洲第一次展览18世纪完整的一套餐桌摆件。即使是博物馆收藏也往往只是其中几件而已,一套餐桌的摆件是很少见的。”凯瑟琳说这些存世的18世纪餐具多散落在私人藏家手中,从去年11月开始她就一直在搜寻这些餐具,她从十几位藏家手中借出这些餐具,希望可以令人们感受到法国饮食及餐桌服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在这张餐桌上,白色的桌布垂下来的部分制成弧形的褶皱,并缀着花朵。桌上银质的汤盆端坐于雕花托盘上,又有酱汁碗、肉盘等直线排开。最中间是仿照法式花园的雕塑。细心的参观者会疑问为何这张餐桌上没有杯子,“18世纪时,杯子都是放在宾客身后的餐具柜上。当他们需要时,身后的侍从会把杯子拿过来,这便是餐桌伺服文化的一部分。”凯瑟琳说。

盛满洛可可的18世纪法国餐桌.jpg

餐具仿佛法国艺术的一面镜子,不难发现,这些18世纪的餐具一致地散发着当时的法国艺术味。展览中的黄油罐、果酱罐、餐盘等瓷质餐具上清一色地呈现着一簇簇花朵的图案,“这些图案被叫做‘分开的花束’,是18世纪法国瓷器上最为普遍的图案。”凯瑟琳说。

说起瓷质餐具,很值得提的人物是庞巴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妇中最有名的就是庞巴杜,她喜欢瓷质餐具,也收藏很多瓷器。是她影响了路易十五发展法国的瓷器工业。”凯瑟琳说。18世纪中期出现的法国塞夫尔瓷器制造商就是路易十五一手推动创立的,专门制造属于法国本土的瓷器。“分开的花束”便是塞夫尔成立后产生的。塞夫尔向皇室贵族的豪宅里大量输送这种图案的瓷质餐具,这种图案便广为流行开来。

而对于银质餐具来说,将花草树叶的形象用卷曲的线条表现出来则尤为常见。卷曲的线条呈现出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形态,这便是法国当时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艺术

无论是汤勺、餐叉的手柄,还是肉碟、汤盘的表面,都凸显着洛可可典型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茛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的曲线纹饰蜿蜒反复,表现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的情调。

当然,餐具的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起于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新古典主义,在18世纪后期开始渐渐动摇了洛可可艺术的主体地位。凯瑟琳强调,法国社会主导艺术的变化在餐具上也得到了反映。“新古典主义强调神学,因此你可以看到餐具上会有很多直线构成的图案,这恰如神庙中的立柱。”凯瑟琳说。展览中一只银质汤盘的手柄及支脚仍然有着洛可可的曲线花纹,而汤盆表面则布满立柱式的图案,这便是洛可可风向新古典主义过渡的体现。

洛可可法国餐桌.jpg

法国饮食文化的进步与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有着莫大的关联。许多食材及饮食习惯都是从18世纪开始被尝试并流行,而这也令新式的餐具应运而生。

展览中的一把18世纪的巧克力壶已经有了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壶体是金属材质,而手柄却用了防烫的木材。有趣的是这把壶的旁边还搁置了一根细长的木槌。“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用牛奶融化巧克力会更容易,他们用热水来融化,并用这根木槌搅拌。”凯瑟琳介绍说。与热饮相对应的,是人们对冷饮的追求。一套18世纪的高低大小不同的冰桶呈现于展览中,瓷器表面仍旧是典型的“分开的花束”,隔热而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