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竹艺文化

导读:
竹之美,在于节气高挺卓然独立,线条直而流畅秀美;枝叶随风翻转,却仍挺近锐利;通体中空有节而青翠,不为霜寒常年展绿。尤其是直外虚中、虚心有节,因此被誉为“高风亮节”的全德金君子植物。

台湾地理得天独厚,是竹子的理想生长地区,同时拥有热带性丛生竹(如:麻竹、绿竹、桂竹、矢竹);固有种和外来种之种类亦多,从高达四、五十公尺的荖农巨竹到矮小仅十余公分的稚子竹都见栽植。青翠茂密、修竹成林,构成台湾农村景观的特色。甚至居住在水泥、钢骨帷幕玻璃围绕的都市里,仍渴望过着“居有竹”的生活。

台湾竹艺.jpg

台湾竹林资源丰富,不但在过去的生活中与竹有紧密的联系,大量使用竹编器、竹家具、烧化竹制金银纸祭祀天地神灵,用竹筊杯求神问卜,以竹搭的脚手架亦曾帮助许多高楼大厦的兴建。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大力研究、推广竹枝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使得竹材与竹制品在台湾经济高度发展过程中,也曾是重要输出手工业品之一。譬如工程制图比例尺(其三角心轴是以竹材胶合而成)的产量及输出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虽然今天竹子的使用,已被许多新年的技术、复合材料或人工低廉地区输入的竹、藤、木产制品所取代,但在文化艺术方面,虽屡经转化与涵摄,台湾不仅仍维持传统的精要,更包容多元、自由的创新及推陈,是当今竹文化的核心之岛。

在汉人入垦之前,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已经熟练地使用竹、木混合搭建的祖灵屋、集会所、主屋、谷仓和瞭望台等,渔捞的筌笼篓篮几乎全是竹制,搬运储藏的背篮、变盘及盔甲、雨被等亦多竹藤制成,其螺旋编发是南岛语系民族的工艺特色。口簧琴、鼻笛和弓琴等竹制乐器,更被是为民族音乐学的瑰宝。

其实,在台湾无论官宦、士绅、商农皆重读书,尤其读书人在耕读之余,多能诗文书画兼重园林雅趣,常以竹为别号或为居室书斋署名为为竹坡、竹林、竹斋、竹庵、竹轩、竹隐、竹溪等等。在传统民居建筑正身大厅左右的背墙上,经常可见“竹苞”、“松茂”的横批对联,以祈家业昌盛、根深本固、孝悌传家。在门埕前庭也栽植修竹一丛,取其清秀以避俗艳。或摆置松竹梅的盆景,寓意岁寒三友。竹林寺、老庙古刹更重视竹石的配置,益填清凉、森肃、庄严的情景。此外“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松竹梅兰”为四友、“梅竹石”并称三清三益,是民宅、宗祠的墙堵、门窗、格扇条环板上常见的彩绘及雕饰的题材,室内家具的雕饰也常见踪迹。甚至外墙、迂廊勾栏短柱都可以看到绿釉竹节陶管砖、石雕竹状柱或各式竹节窗等。以上种种,皆是巧妙地将对竹的感情以美妙的安顿。

台湾竹艺文化.jpg

竹制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颇广,时至今日仍经常使用。如文具中的毛笔、排比笔杆、纸卷帘、笛子、洞箫、笙、竹节拍、响板、竹琴等传统乐器。童年玩具的竹蜻蜓、水枪、风筝、风雷,个人用品的牛扒子、竹抓背,娱乐的鸽笭、竹麻将。农家使用的竹笠、扁担、牛担、牛嘴楼、各式竹篮、米筛、采茶笼、焙篓、箩筐、簸箕、畚斗、香蕉篓、秧披、戽斗、竹耙,钓鱼的钓竿、鱼筌、鱼苗篓;理家所用的竹竿、竹梯、竹扇、竹扫把、烘火笼、龙层、漏勺、饭篱、饭匙、筷子、竹签竹叉、茶盘;起居用的竹床、竹桌、椅、橱、凳、椅、轿、乳母椅、摇篮;拜拜或回娘家所提的烧金篮、谢篮、槟榔篮、面线篮;婚嫁娶亲时的炮篮、媒人篮、喜字筛、折扇、姓氏灯、五畜兴旺灯、竹青等等。这些器具文物不仅称手好用、经济实用,更隐含自然材质的亲和,并饱富敬天惜物的文化脉络及美感意识。

就工艺技术来收,竹制的起居家具虽然被归为“竹粗工”,实际上是对于以细竹篾编织的“竹细工”而言。竹制家具的制作方法是汉人文化圈所独有的技术。特点在竹竿杆凿卯、烤弯及包榫套接、竹钉插梢等特殊工艺和工法,接合非常牢靠。纵观台湾当代竹艺的成就,竹工艺家门在坚实、丰厚传统的基础之上,思考、设计、收集资讯、尝试拓展新的工艺技术,选料更为严谨,已逐渐脱离使用的局限,走向个人风格和书廊的表现。同时,学术界也渐增回应,从事工艺理论建构和书写评论文章者,不在寥寥数位而已。

大体而言,竹编器表现方面最为亮丽,名家辈出,已超出清代、日治时期的技术水准、平庸风格和形制局限,涂装染色更为多样、坚牢。竹刻方面走出了仿古笔筒、臂搁、扇骨或文字对联的旧式创意,有意突破形式上的对仗、工整及竹材本身条状的限制。因得到新刀具的帮助,表现得更自在写意,内容题材也不仅限于文人趣味,呈现更多地方文学、民俗及宗教的意涵。此外,值得观察和期待的是篮胎漆器,虽然技法需兼及竹编和漆艺两类,以致难度高、从事者甚少,但缘于传统形制的束缚最低、表现力强的优势,可以海阔天空地创作,并增添台湾竹艺天地的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