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史之中国风与中国主义

导读:
“中国主义(Chinesism)”一词的含义,侧重于结构设计和构造意匠方面,而非装饰主题。在17世纪的法国,曾出现了一个与“中国主义”相近的词—中国风(Chinoiseries),其意思与中国艺术风格有关,到了17世纪末“中国风”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19世纪后期到1916年是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兴盛时期,在此期间许多团体和协会相继成立,其目的就是要重新确立家具和其它装饰艺术的美学标准。在美国,斯蒂克雷(G.Stickley)和胡伯德(E.Hubbard)脱颖而出,成为手工艺时期美国东海岸两个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它的美国建筑师也感到了将家具和建筑作为整体进行设计的重要性。赖特、马赫(G.W.Maher)和艾尔姆斯莱(G.G.Elmslie)三位草原学派(Prairie School)的伟大建筑师,创造了与建筑统一的室内配套装修。其中建筑大师赖特无疑从东方文化中(如日本的水印画、中国的家具和装饰图案等)吸取了更多的灵感。由于受中国的思想观念与实物的影响,同时也受工艺美术运动以及赖特作品的影响,加利福利亚学派(California School)的查尔斯(Charles)和亨利·格林创造出了与其有机建筑相协调的手工制作的家具。

在法国摄政时期,通过商人和各种宗教,法国与中国的清代产生了文化交往,中国的影响开始在法国出现。自此,中国风即在欧洲文化的发展中尤其是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和有关书籍的不断发现和收藏,人们对中国古代艺术包括清代以前的家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清式有关的中国风格便自本世纪初开始衰落。虽然现代设计师们在设计家具时仍然在从清式风格中吸取灵感,但是,不管是在英国、法国、美国还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荷兰和德国,清式风格已被更为功能化、更原创,或者概括地说,更为理性的中国风格——宋式或明式所代替。现代设计师主要是从宋式或明式家具的设计思想中取得灵感,这对现代家具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作用经常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