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史之中国风与中国主义

导读:
“中国主义(Chinesism)”一词的含义,侧重于结构设计和构造意匠方面,而非装饰主题。在17世纪的法国,曾出现了一个与“中国主义”相近的词—中国风(Chinoiseries),其意思与中国艺术风格有关,到了17世纪末“中国风”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从十九世纪末以来,现代设计师们对中国古代家具赞声鹊起,这一景象通过照片、文章、报告,当然也包括家具本身而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许多建筑师和家具设计师,如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格林兄弟(Charles Greene and Henry Greene)、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1888-1964)、布劳耶(Marcel Lajos Breuer)、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艾斯布朗特(E.G.Asplund)、凯尔·柯林特(Kaare Klint)、汉斯·威格纳(Hans Wegner)、芬·居尔(Finn Juhl)、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还有后来的许多设计师认识到了优秀的中国明式家具所具有的那种健康的概念、美妙的设计思想以及极高的加工工艺,在中国古代家具的诸多风格中,唯有明式家具在表面感觉上似乎很简单,但在设计思想上却一点也不简单。此外,中国家具在功能处理上的成功,更符合现代设计师的喜好。许多设计师认为中国家具代表着现代家具设计主流,他们充分吸收中国的设计思想,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了杰出的家具作品。这也是现代设计本身的巨大成功。

18世纪初的英国乔治王统治时期是家具设计的黄金时期(1714-1837)。英国家具受到了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并吸收了当地民间家具和东方艺术的营养,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洛可可家具,并出现了一位影响整个家具世界的大师—奇彭代尔。他设计创作出了一系列用细腻易于雕刻的桃花心木做基材,背部采用薄板透雕技术,造型上用对比强烈的曲线并采用牢固的木结构,融洛可可、哥特式、中国式于一体的“奇彭代尔”式座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以设计师的名字命名家具式样的家具大师。同时,他又先后出版了三本家具图册,更奠定了他在家具史上的权威地位。奇彭代尔式家具风格在1760年至1780年风行美国,在美国费城甚至还开设了奇彭代尔家具学校,费城又自然成为美国奇彭代尔式的家具制作中心。

奇彭代尔的中国式或中国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装饰上而不是功能上,他所借鉴的中国家具风格主要是清式的,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认为是在家具生产和设计中研究和模仿中国家具的第一人。此外,正如我们所见,奇彭代尔并不在意他在家具设计中所取得的成绩,他更愿意做些公众所喜欢的事情。他在1750年就已经非常出名,1754年他出版了《绅士和家具木工指南》,书中包括了三种奇彭代尔风格的设计:中国式、哥特式和洛可可式。他有取舍地接受了英国的哥特式、法国的洛可可式以及中国家具的影响,并做出重大改进。英国乔治时代中期常常被叫做奇彭代尔时期。

自奇彭代尔时期以来,在家具设计和装饰图案方面对中国设计的崇尚一直就没有间断过,且呈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趋势,比如在英国摄政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中国的影响就始终没有减弱,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停留在对中国传统主题的模仿上,如竹子、中国官服、宝塔和龙等等。受中国风格影响更为重要的地区是美国,这个地方与中国和英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那里的家具生产中常常采用中国的母题作为装饰。

托马斯·奇彭代尔作为一个家具设计师、木材雕刻家和家具制造者而闻名。他设计了许多不同式样的颇具特色的家具,并且编成图册出版。他作为一个椅子制造者而著称,其中最有名的是梯式靠背椅,他为椅子设计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弯脚,其中最主要的是爪子抓球的脚型。他的家具的特点是形态坚稳匀称,有节制的局部雕刻装饰十分精美。最常用的木材是桃花心木。

文化的交流总会带来新的艺术设计风格,根据这一论点,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现代家具这一新的形式首先是在英国和美国出现。在英国,芬比(J.B.Fenby)、戈德温(E.W.Godwin)、伊斯特雷克(C.L.Eastlake)、杰姆逊(E.Gimson)、沃赛(C.F.A.Voysey)这些工艺美术设计师设计出了第一批现代家具。他们相信,好的设计必须是简洁的、普通百姓所能得到的,应该有上乘的工艺质量,这种思想与中国家具的主要设计原则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到上世纪末,苏格兰建筑师麦金托什在现代设计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对以后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有着深远的影响。据信,特别是由于麦金托什而兴旺起来的英国新艺术运动,就主要是受了中国家具和日本水印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