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功能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导读: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何为“功能”?对于20世纪初的建筑设计来说,“功能”(function)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它指人们对一个房屋的“使用要求”,例如保暖、通风、卧室客厅的设施等等。但是到1950年代出现系统论后,“功能”的含义变模糊了。在系统设计方法中,用function表示机器内部的传递函数,是输入与输出的比值,这叫机器的“内部功能”,而不是用户在人机界面上的“外部使用方法”。当设计仪器时,如果一个人说“function”,工业设计师不明白是什么含义,无法进行交流,此词的概念往往引起许多争论。

另一方面,六十年代出现大量新的微电子产品,使传统设计思想感到困惑。电子元件微型化使用户难以搞情许多产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这些产品的功能不能通过电子器件外形表现出来,它们象一个“黑匣子”。人们使用这些产品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从产品的外部形式来了解它的内部功能。“外形”设计怎么“跟随功能”? 许多人开始探索新的设计理论,有人提出“外形跟随美学”,有人提出“外形跟随成本”。这些理论的潜在思想仍然是在“形式美”的大框架之下,用形式美的方法无法使人“看透”电子产品的功能,也无法设计电子产品外观的可操作性,功能主义和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对这些产品已经失去意义。后来人们明白了电子产品外观设计的关键是:应当通过其外形设计,使电子产品“透明”,使人能够看到它内部的功能和工作状态,使它能够与用户进行交流。为此必须寻找新的设计理论基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产品符号学。产品符号学认为,设计师应当尽量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的视觉理解过程,把产品内部的功能表现在外观上。例如,怎么使用户通过外形理解电子产品的功能?怎么了解产品的工作状态?用户怎么进行尝试?怎么观察它的反应?电子产品应当对用户的各种操作尝试提供反馈信号,使用户能够进一步了解产品内部的运行行为,从而使产品行为变得透明。产品符号学的产生是设计思想史的一次重大变革,提出不应当以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而应当以人的操作行为为出发点,以人对产品的理解为出发点,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产品符号学最先在电子产品中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 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建筑学解释

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建筑是1950年由瑞典建筑师汉斯·阿斯普隆德(HansAsplund)命名,主要是指一种建筑形式:藉由纯几何体,钢筋与玻璃,特别是藉由模版显现粗犷痕迹无覆盖的「素混凝土」外观,使建筑物的材料样貌清晰可见,并从他的作品看到设计历程及建筑群组,结构的组成关系。

著名的功能主义建筑, 包括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和著名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功能主义巴黎皮蓬杜中心.jpg

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由来已久。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克姆、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比较系统地阐述过功能主义。